波西米亚,就是布拉格所在的省,是捷克最具历史和浪漫主义情调,文化经济最发达,风景最优美的地区——波希米亚在罗马帝国时期为一支叫波希人的克尔特人的聚居地。公元前1世纪,日耳曼人迁入,斯拉夫人亦于公元6世纪迁入波希米亚。由于日耳曼人为主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强大,波希米亚的日耳曼裔贵族成立一独立王国,君主有推举制产生。但后来波希米亚王族绝后,哈布斯堡家族以外戚身分继承波希米亚王位。但在15世纪,波希米亚改信基督新教,但哈布斯堡家族所信的是天主教。因此,哈布斯堡家族的王位继承权被受挑战。在1555年,哈布斯堡君主签署奥格斯堡宗教和约,授与波希米亚人宗教自由。这些宗教容忍政策,令哈布斯堡君主一直被选为波希米亚国王。但在1617年,狂热天主教徒斐迪南二世,继承他的表哥,成为奥地利大公和神圣罗马皇帝,一改诸先王的作风,对新教采取零容忍政策,导致他落选波希米亚国王。为夺回王位,斐迪南决定征服波希米亚,导致三十年战争的爆发。三十年战争过后,波希米亚一直被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但仍然保持为一独立王国,拥有自己的政府。直至1743年,波希米亚成为奥地利帝国的一个省,德语成为唯一的官方语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地利帝国被肢解,波希米亚成为东欧新国家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个省。1993年,成为捷克共和国一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波西米亚人是指捷克波西米亚省的当地人,波西米亚人的第二个涵意却是出现在19世纪的法国。波西米亚人这个词被用来指称那些希望过着非传统生活风格的一群艺术家、作家与任何对传统不抱持幻想的人。这个词反映了15世纪以来法国人对来自于波西米亚的吉普赛人的观感。在法国人的想像中,「波西米亚人」会让他们联想到四处漂泊的吉普赛人,他们是自外于传统社会的一群人,不受传统的束缚,或许还会带来一些神祕的启示,可能对他们也有一些太不注重个人卫生的指责意味在。
亨利·穆杰(Henri Murger)出版于1845年的短篇故事集《波西米亚人的生活情景》(Scènes de la Vie de Bohème)让波西米亚人这个词普及于法国。穆杰小说中的概念为普契尼的歌剧《波西米亚人》(La Bohème,1896年)提供了主题。波西米亚在英语中的首次普及则是在威廉·萨克莱1848年出版的小说《浮华世界》(Vanity Fair)中。甚至一个场景设在塞维尔的法语歌剧中的西班牙吉普赛人卡门(Carmen),在梅哈克与哈乐维歌剧本(Meilhac and Halévy’s libretto,1875年)中就被称为波西米亚人。
这个名词和不同的艺术或学术社群产生关联,并且被用来当作以下这些人物、环境或情况的普遍形容词:在《美国大学辞典》中将bohemian定义为「一个具有艺术或思维倾向的人,他们生活和行动都不受传统行为准则的影响」。
保守美国人经常将波西米亚人和毒品以及自陷贫困连结在一起,然而,过去一个半世纪以来许多最有才华的欧洲与美国文学名家都拥有波西米亚气质,因此如果列出一张波西米亚人名单的话会变得非常冗长。甚至像巴尔札克这样的布尔乔亚作家都会赞同波西米亚主义,尽管大部分的布尔乔亚并非如此。事实上,波西米亚和布尔乔亚常常被视为是相反的团体。在大卫·布鲁克斯(David Brooks)的《天堂里的布波族》(Bobos in Paradise)一书中描述了这两个团体彼此碰撞的历史,以及现代波西米亚和布尔乔亚融合在一起之后产称的一个新兴上层知识阶级--「布尔乔亚波西米亚人」,简称为「布波族」。
波西米亚的意思是任何你可以便宜地生活与工作,而且行事不落传统的地方,一个能达到心灵自由的社区。19世纪与20世纪初在许多城市中都有兴起过波西米亚社区:德国慕尼黑的施瓦宾区(Schwabing)、法国巴黎的蒙马特区(Montmartre)和蒙巴纳区(Montparnasse)、美国纽约市的格林威治村、旧金山的北滩区(North Beach)以及之后的海特-艾许伯里区(Haight-Ashbury)、英国伦敦的雀儿喜区(Chelsea)、费兹罗维亚区(Fitzrovia)和苏活区。现代的波西米亚社区包括有中国的大理、泰国的清莱、尼泊尔的加德满都、荷兰的阿姆斯特丹。
from Wikipedia